全國首個完全在內地發起、面向國內外範圍評選的科學大獎「騰衝科學大獎」公布得獎結果,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席、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成為首屆得獎人,以表彰他在液體活檢領域的科研成就,透過臨床實踐無創產前診斷和多種癌症檢測技術,為醫學科研帶來巨大貢獻。盧教授於12月1日在雲南出席2023騰衝科學家論壇時,在過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見證下,接受「騰衝科學大獎」這項殊榮。
在頒獎禮上,盧教授表示:「對於獲頒首屆騰衝科學大獎,我感到十分榮幸和鼓舞。我和研究團隊將會繼續努力為全球科研作出貢獻,亦會致力培育更多新一代科學家,鼓勵年輕人在創科領域發展,為國家、以至全球人類健康出一分力。」
首屆「騰衝科學大獎」是繼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之後,國內第二個單項獎金達一千萬元人民幣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與技術獎項,旨在獎勵在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並在推動世界科學技術進步上貢獻卓越的科學家。候選人實行提名邀約制,不受理自薦報名。提名人主要為世界重大獎項的獲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國際知名專家學者等。
拓展無創產前檢測技術領域 開創癌症無創檢測技術
盧煜明教授是國際公認的液體活檢領域全球奠基者、開拓者及領導者,尤其是無創產前檢測領域的先驅。他於1997年首次發現孕婦血漿中存在胎兒遊離DNA,奠定了無創產前診斷技術(NIPT)的重要基礎,進而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成功將NIPT從科學研究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革命性地改變了現代婦產科產前診療模式。此技術的靈敏度達100%,特異性為98%,目前已在超過100個國家應用,全球每年大約一千萬名孕婦受惠,盧教授也被稱為「無創產檢之父」。
盧教授亦系統地闡明外周血遊離DNA分子產生和清除的生物學機制。同時,他利用血漿Epstein-Barr Virus(EBV)DNA作為鼻咽癌的生物標記,闡明篩查、預後監測與治療反應的關係,並引領液體活檢領域往後20年的發展。他在2017年發表一項逾二萬例樣本的前瞻性研究,證明該技術能大幅推前鼻咽癌患者的發現期數,藉此提高他們的存活率。有關研究文章更被《新英倫醫學雜誌》評為當年十篇最矚目的文章之一。
此外,盧教授通過肝癌患者血漿DNA分析,把癌症液體活檢推進至全基因組時代。他首次證明腫瘤來源DNA片段較血細胞來源DNA片段短,且血漿DNA末端序列可以作為癌症檢測的生物學標記,是血漿癌症DNA片段檢測的里程碑。他還發現全基因組甲基化可用於多種癌症檢測,並能準確定位腫瘤的組織來源,繼而確立了血漿腫瘤DNA在臨床上的應用。近年,他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能偵測多種癌症的血液測試,並和商業夥伴合作推出作臨床應用。
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科學界影響深遠 屢獲殊榮
盧教授在1997年加入中大,現為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其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科學界影響深遠,已先後獲得不同殊榮。當中包括於201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4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2015年成為首位獲頒美國臨床化學協會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的華人、2016年獲頒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及被譽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 、2019年成為首位華人科學家獲頒「復旦—中植科學獎」,及2021年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及成為史上首名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科「皇家獎章」華人得主。2022年,盧教授更獲頒被譽為「美國最高榮譽生物醫學科學獎」的「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及於上月剛獲選為中科院院士。
(本文轉載自香港中文大學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hk-professor-dennis-lo-receives-the-inaugural-tengchong-science-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