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sci-mountain-s-words
/hk/articles/sci-mountain-s-words/231010
["root","news-simple","mountain-s-words-cn"]
/hk/articles/sci-mountain-s-words/231010
articles/sci-mountain-s-words-en
/en/articles/sci-mountain-s-words-en/231010
["root","news-simple","mountain-s-words-cn"]
/en/articles/sci-mountain-s-words-en/231010

香港亟需科研成果轉化催化器

香港要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便得首先打通產、學、研三個環節,讓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備市場潛力的產品原型,由此建立初創企業或者獲得其他廠商的青睞,繼而入股或求購轉讓。筆者近日參觀了在佛山舉行的2023年粵港澳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會,頗有感觸。該大會由廣東省和佛山市的相關政府單位主辦,並由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具體承辦,是一系列路演、科技集市、交流分享會的最終總結大會,筆者作為與會者從中窺見廣東省的產學研轉化機制。

溝通高校與業界的樞紐

這個機制的樞紐就是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筆者的理解,其主要工作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建立平台,利用大數據等技術進行信息整合,解決學術界、企業界之間的信息流通問題,也為雙方提供一個商談合作的平台;二是主動聯繫產業鏈的上下游,與各高校和實驗室一道合作,發掘市場需求和可以轉化實現的新技術;三是任用專業的中介人團隊,以專項為本,積極把產學研各方的需求連接起來。

當日的大會現場除了有一眾持份者的分享,更有高校科技成果展示會以及高校科技產品集市。正當香港苦思如何搞活夜經濟時,內地已經流行這樣的「黑科技」集市了(「黑科技」是大會原話)!筆者留意到,會場的布置和宣傳品等等的設計充滿了科技感和動感,比起學術界或業界的調研報告那種中正平和的格調,更像是一場面向消費者的嘉年華會,一個「嘿!科技」的橫幅就予人深刻印象。由此也可以管窺設計團隊的市場化觸覺了——不愧是一場產品轉化展示活動。

香港轉化機制百花齊放

在香港,我們對創科事業的支援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下游。在上游,香港各家受資助大學本就擁有不錯的國際排名,科研成果豐碩。政府除了教資會的恆常資助,也有多種的撥款計劃,一些大型企業也在香港推動了聯合研究項目。在下游,科學園、數碼港等項目就具有良好的企業孵化功能。而近年來,私人市場上的孵化公司、風險投資也是雨後春筍一般的出現。可以說,上游研究資金和下游的企業扶持雖然尚有很多值得完善之處,但並非缺位。

科研成果轉化

然而在中游這一環節,即學術研究和產品投產之間,現在除了政府建立的一系列研發中心,就不太有其他的資源,多所高校都在各自為政。這些研發中心包括:汽車科技研發中心、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如果沒好好的梳理,恐怕產業界和學術界只會如墮五里霧中──譬如一個應用了納米技術、可用於汽車導航以強化物流效率的發明,應該聯繫誰?除了政府的五大研發中心,又有沒有企業或大學的實驗室願意參與合作?

中游首先需要一個橫向的整合。筆者的建議是,術業有專攻,不同專業領域設立不同的研發中心是很自然的,不過仍須提供一個面向社會的整合服務,畢竟科學研究本身也是一場跨學科的探險,研究人員不容易判斷哪個是對口的部門,一旦遇上阻滯,在爭分奪秒的創新賽道上就已經落在人後了。曾有本地智庫引用受訪創業者:「……明白政府想資金運用得宜,但如果錯過了時機,怎麼運用也只會是錯的。」

需具公信力科研轉化中心

這個服務的提供者需由政府或經認可的第三方營運才具公信力,它應該全面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企業的徵求企劃等等的扼要情報,並加以分析整理,引導有興趣的社會各界方便地、有系統地查詢。雖然各個研發中心、各高校的平台也有這一類資訊,但目前仍有過於分散的弊端。

其次,可以主動提供配對服務,既能進行線下的活動和聚會,甚至也可以利用大數據等技術進行初步的自動匹配;再者就是組建科技中介,以專業、專人、專項的模式發掘合作機會。中介們一般都是各個科研領域的通才,既熟悉學界動態也能把握最新的產業市場脈搏,可謂連接產學研的專家。

談到科技中介,這可以說是目前香港的市場空白。也許過去的香港對科技中介人的需求有限,但在大灣區規劃下,兩地創科合作將會越來越密切。在商言商,屆時內地的中介團隊也會大舉來港佔得先機,如果有一群立足香港、熟悉香港的中介人,就能夠為本地的學術界爭取到更有利的應用轉化空間。

但說到底,這些工作都仰賴一個重視共享協作的社會理念,否則一切無從談起。從過去企業內部自主研發,進化到「開放式創新」以至重視網狀結構、大眾參與的「開放式創新2.0」,還有「官產學研」的提法,無一不是秉持着「1+1>2」的信念。

香港要成為連接大灣區和國際社會的創科中心,自當有開放的眼光、多元的價值觀,這又涉及了香港的基礎教育議題,筆者有機會進一步談談。

(本文轉載自大公網https://epaper.tkww.hk/a/202310/10/AP65246002e4b07d757f93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