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mem-news
/cn/articles/mem-news/230220ngen
["root","news","mem-news"]
/cn/articles/mem-news/230220ngen
articles/mem-news
/hk/articles/mem-news/230220ng
["root","news","mem-news"]
/hk/articles/mem-news/230220ng

吳宏偉副主席獲頒何梁何利獎

2月17日,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席教授吳宏偉在北京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這是疫情三年以來香港科學家首次獲得何梁何利獎項,也是兩地走出疫情陰霾後首位香港科學家赴京領取重要科學獎項。「我特別高興,也特別激動,兩地科研交流活動終於從線上走向線下」,吳宏偉在領受何梁何利獎後對記者表示,獲得科技獎勵代表着國家對自己學術成果和能力的肯定,希望能夠招攬更多的內地英才赴港學習,更希望將科研成果推廣到內地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助力更多民眾的生活更加綠色、安全。

港科大吳宏偉教授獲頒何梁何利獎。(北京傳真)

2月15日,吳宏偉從香港飛赴北京領取何梁何利獎,這已是他在疫情開放後第二次赴內地,兩地科研交流線下合作正迫不及待地快速重啟。「終於來到北京了!」吳宏偉感嘆說。他曾以「狀態相關非飽和土本構關係及應用」榮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但卻無緣參加2021年初舉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此次,吳宏偉再獲何梁何利獎,終於得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感受這份殊榮。疫情期間經常線上交流的內地學者朋友,如今相聚北京,更令他感嘆香港要盡快融入大灣區建設,香港科學界要合力建設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人與人要經常溝通,心與心才會走到一起。

「此次獲獎,心情格外激動,更希望此次獲獎為契機,讓內地更多學生了解香港的科研工作,香港高校的實力和水平」,吳宏偉說。他長期負責研究生教育工作,對內地的學生求賢若渴,但很多內地人才更願意去英美留學,其實香港的科研教育能力也非常好,希望通過獲獎,讓更多內地學生了解到香港也有一流的高校和科研團隊,選擇在香港進行研究工作。

吳宏偉是土力學與岩土工程領域公認的世界領軍學者,在2017-2022年擔任國際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學會主席,是該學會成立87年以來首位中國籍主席。此次獲得何梁何利獎,對他而言格外有意義。「這次獲獎,我感覺是一種benchmarking,更意味着一種互認」,吳宏偉說,香港有很多科學家曾獲得國際重要科技獎項,但內地學界對此並不了解,這次能夠得到何梁何利獎這如同在內地也有了「互認」,科研成果與水平得到肯定。他說,這不僅是對於自己,還有很多香港科學家都在追求與內地這樣的「互認」,以便更好融入國家科技創新的戰略大局。

「狀態相關非飽和土本構關係及應用」是吳宏偉帶領團隊研究逾二十年的成果。回想起為何選擇這一方向,吳宏偉說,在英國攻讀博士時,研究方向是城市地下建築研究。地表土絕大多數處於非飽和狀態,是所有構築物和邊坡的承載體,也是植物生長的根基。在人類工程活動和極端氣候的誘發下,非飽和土易發生變形、失穩滑坡等災害,進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995年回到香港後,他發現全世界關於非飽和土的研究很少,同時,香港和東南亞多地都深受斜坡安全等問題困擾,於是他將針對非飽和土的基礎研究作為方向,從全新的視角研究這一重要課題。

在持續研究中,吳宏偉帶領團隊發現了吸力和應力狀態耦合影響非飽和土滲流-變形-強度的規律,建立了狀態相關非飽和土本構理論,解決了氣候變化和工程活動作用下普遍存在的滲流-變形-強度耦合問題。他2007出版的《高等非飽和土力學與工程》,是當時全球第三本研究非飽和土的書籍,被權威期刊評價為「內容獨一無二,是博士生必讀書籍」,被全球30多所大學作為研究生課程教材和參考書籍。

「數以噸計的泥巴從山頂傾瀉而下,還沒回過神來的居民,瞬間就被埋在了樓裏。」這是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對1972年和1976年香港秀茂坪滑坡的描述,這兩場事故共造成89人死亡;2014年美國華盛頓州Oso滑坡造成43人死亡,為美國滑坡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事故。吳宏偉團隊應用新理論對這三場災害進行了分析,均成功判斷了滑坡的發生。他參編了全球首部非飽和鬆散土邊坡評估與設計指南,用於中國香港、巴西與馬來西亞等地,提升了非飽和土邊坡的設計與治理水平,助力香港滑坡風險的顯著下降,實現近10年零傷亡的歷史記錄。

在吳宏偉非飽和土創新基礎研究之上,大量新技術、新應用應運而生。近年來,他更關注可持續發展,希望通過新技術為城市的「水泥森林」構建出一種綠色環保的新生態。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陳雲敏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邀請吳宏偉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覆蓋屏障水氣傳導與填埋氣污染控制」的研究工作。吳宏偉團隊率先提出生態型三層覆蓋系統,採用建築垃圾和天然土壤構建,不需要土工膜,達到環保、美觀、減碳的效果。這一新型覆蓋系統被應用於乾、濕潤氣候區,實現了優異的防滲及閉氣功能,成功解決傳統覆蓋系統中土工膜老化或撕裂、土-膜介面滑移破壞等固有問題,並能促進建築垃圾的再生利用。這一新型覆蓋系統在深圳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了長達六年的監測,結果顯示,其服役性能優於美國環保局的規範標準。英國皇家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等五院院士Rowe指出,相比傳統技術,該覆蓋系統服役性能更優異,為國際領先水平。目前,相關技術已被授權中、美兩國發明專利,新型覆蓋系統被在編國標採用,可替代傳統封場覆蓋系統,有效提升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的防護水平。

「我們中國還屬於發展中國家,還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要吸取到西方國家在發展中犯下的錯誤,比如發展導致的環境問題可能需要更多倍數的金錢去治理」,吳宏偉說,希望貢獻一己之力,為下一代締造更美好的生活。他帶領團隊研發的新型非飽和土實驗系統已被全球近300家研究院、大學和政府部門採用,隨着人們逐漸走出疫情陰霾,兩地科研應用合作已重啟,相信非飽和土的理論和應用亦將發揮越來越大作用。

 

(本文來源:文匯網 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2/17/AP63eefd56e4b0e2c8073f1e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