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1 日,香港科技創新聯盟、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聯合舉辦「香港創科界學習貫徹 2024 年全國兩會精神座談會」。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應邀出席並作交流分享。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秘書長王松苗,香港創科界代表人士共 60 餘人參加。
鄭雁雄:科技工作者將有更寬廣的天地
鄭雁雄表示,在中央關心支持下,香港創科界踔厲奮發、積極有為,取得可喜成績,香港科研實力更加彰顯,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的途徑更加暢通,對產業升級的支撐更加有力,國際化優勢更加鞏固,並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創科人才,充分展現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香港力量、香港擔當、香港作為。
鄭雁雄表示,香港要貫徹好全國兩會精神,把握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香港擔當,把握好香港由治及興的創科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切中了香港的迫切需要。鄭雁雄充分肯定了香港創科界為國家發展和香港繁榮穩定作出的積極貢獻,並表示,科技工作者將有更寬廣的天地,更重要的使命,香港創科界應當更多作貢獻,鞏固基礎研究優勢,賦能產業創新,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且提升國際化水平,進一步匯聚全球優秀人才。
座談會上,鄭雁雄與創科界人士充分交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葉玉如、衛炳江、吳宏偉、黃錦輝介紹了參會感受和學習體會,表示將積極宣傳貫徹好全國兩會精神,抓住國家發展新機遇,發展香港的新質生產力,以香港所長貢獻中國式現代化。
(上圖左起)吳宏偉教授、葉玉如教授、徐海山先生
高教界、創科界人大、政協代表發言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校長、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主席葉玉如教授表示:結合兩會精神對推動新質生產力作了一些思考,首先,基礎研究是一切科技創新的源頭,對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有重要意義,也可以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產業也要有創新,一方面傳統產業鏈要升級,一方面要積極佈局和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如生物醫藥、低空經濟、量子技術等;還要培育創新人才,人才是打破技術壁壘的關鍵,香港應把握高等教育的優勢,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制,培養和引進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人才。香港因資源有限,要加以聚焦,例如在生命健康領域;另一方面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發展深港河套區,發揮兩地科研協同優勢,建立起一個國家級科研平台。
全國政協委員、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新質生產力無須消耗大量資源及能源,卻能為國家經濟帶來龐大收益。浸大正利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支援創意媒體創作、藥物研發、人文及文化範疇的研究,獲得了嶄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獲香港政府資助的藝術科技項目「未來影院系統:下一代藝術科技」展示了創意與最新科技的結合,開創了影視、戲劇、舞蹈、音樂與體育表演製作新面貌,將有助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在醫藥方面,浸大不遺餘力推動中醫藥科技化、標準化、全球化,其中藥創新研發中心成功研發首個以中草藥為基礎、獲得 U.S. FDA 批准在美國展開第一期臨床研究的新藥,浸大研究團隊研發的另外兩款藥物也獲得 U.S. FDA 的「孤兒藥」資格認定。
全國政協委員、科大(廣州)副校長、香港創新科技聯盟副主席吳宏偉表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先進的技術賦能、前瞻的産業佈局。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必須要「軟硬兼施」,軟是指高質人才的培養,硬是指創新先進設備。長遠來看,培養人才方為上策,特別是有中國心的科技人才。香港的大學一直是亞洲乃至世界的佼佼者,是可以善用的優勢,透過繼續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深化與內地高校的合作,可加快與內地形成合力培養科技人才,包括中西部地區的人才。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一方面可以吸引國際優質生源,培育具有中國心和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另一方面可解決目前香港由於適齡學童人數下跌面臨的「縮班殺校」問題,冗餘的校舍可改建為學生宿舍,不會影響到香港現行的房屋政策。另外,更可將國際化教育市場擴大到中、小學生,打造小學、中學、大學全過程國際化培養體系。最後,科技人才培養要從小開始激發科學興趣、薰陶科學精神,應充分利用學校以外的社會場所;建議在香港建設一所綜合性、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科技館。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香港科技創新聯盟副主席黃錦輝教授表示:在輸入人才方面特區政府已設有多項計劃,在中端人才的培訓方面則仍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建議職業培訓機構參考本地大學在內地開設分校的模式,在大灣區城市開設分校,為灣區培育更多優秀職業專才,建立更強大的職業人才庫,幫助推動香港以至國家的經濟發展。職訓局於 2023 年成立的職專教育服務(深圳)有限公司可以是一個起步點。此外,香港和內地之間的學歷互認機制,可擴大到高級文憑等職業教育資歷。同時,可借鑑 2015 年開始設立的吸引「二代港人」回流計劃,制訂措施以吸引「雙非」港人回流香港。
與會者的會後感言
數碼港行政總裁、香港科技創新聯盟副主席鄭松岩博士:聽了鄭雁雄主任的講話,深感這次兩會重實務、貼地氣。數碼港正在進行人工智能生態的建設,也將貫徹這一精神,力求讓人工智能助力科研發展,賦能產業轉型,同時益及民生,讓民眾有感,企業有感,為民造福。
嶺大校長秦泗釗教授:新質生產力主要是創新生產力,創新靠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嶺南大學旨在發展爲數字化研究型博雅大學,近期在全球人才招聘上取得一定成績。在人才培養方面,期望香港政府支持嶺南大學擴大研究型研究生培養,好爲香港、大灣區和內地的新質生産力發展作出貢獻。
理大副校長(教學)、香港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黃國賢教授:我深感兩會精神對創新的重視、發展高質生產力的決心、及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中心、創科人才培養中心的期望和支持。香港創科界要好好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爲國家作出貢獻。
港大協理副校長尹曉波教授:鄭主任對生産力三要素的闡述,使我對香港科教體系如何實踐新的高質量生産力有了一定的理解。具體到香港的教科體系,我們更應關注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即人的要素,提高科教人才的素養和培養質量。港大作爲全球領先的大學之一,要培養和引進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全球頂尖人才,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從而帶動其他生産力要素的質的飛躍。同時,量變也會帶來質變,這一點在人才的聚集方面尤爲明顯。最近的例證是,科睿唯安提到香港大學成功吸納國際頂尖科學家,是香港成爲全球十大科創地區的源動力之一。
生産力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博士:全國兩會爲香港的未來發展作出重要規劃,對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生産力局責無旁貸,未來將繼續全力配合特區政府,在大灣區和內地其他地區加强創新合作,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結合香港的實際情况,工作將主要包括創新、高質量、綠色及人才等四個關鍵要素。我局將支持傳統産業升級轉型,讓新質生産力引領香港工業發展,並將於今年揭幕新質生產力展館,作為香港與海內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科大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范智勇教授:我在此次座談會收穫非常大,爲國家在過去一年各方面的發展成就感到非常鼓舞,也體會到中央對香港以創新科技驅動新質生産力有很高的期待。作爲港科大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代表,我覺得本港同仁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好好利用我們的學識和工作平臺,發揮在基礎科學研究、國際視野方面的研優勢,加强源頭創新,爲香港的再工業化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港大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愛民教授:鄭雁雄主任的分享,讓我對兩會精神有了更爲深刻的認知和體會,特別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統籌高質量發展的方面。兩會精神強調創新、改革、發展。作爲大灣區唯一一家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將大力落實兩會精神,加强基礎研究,努力開發針對代謝性慢病的更爲高效、精準的藥物、治療策略和診斷技術,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此外,我們還會努力爲國家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務求將生物醫學領域打造成實現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圍繞兩會精神,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揮紐帶作用,加强與內地及香港政府、海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實現健康中國,爲國家的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要高效發展香港新質生產力,就必須要破解內地與港澳地區因法律制度、行政管理、教育體制、智慧財產權制度、交易規則等存在差異,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資金、技術和資訊等要素的流動受阻。希望建立更緊密的大學聯盟與研究合作網絡,促進資源共享,硬件上可以包括以大學為主導、提供多個公共研發平台的大型創科實驗室,讓大學、企業、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共同參與;亦可為北部都會區創科研究設立專項基金,發揮磁場效應並促進學術界和產業界合作,有針對性地培養稀缺人才。